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石崖峭壁长古树 非遗茶香越千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1:09:00    

大刚村村民欧文轲在深山悬崖上采摘石崖茶。 记者秦丽云 摄

新制作的石崖茶。 记者秦丽云 摄

本报讯(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苏桂 朱丽青 李月庭)时下,平地和山坡上的春茶基本采摘完毕。而在平乐县青龙乡的高山深处,一批古树茶才迎来第一茬春茶的采收期。这些生长于悬崖峭壁上的古树茶,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乐石崖茶制作技艺中的茶叶珍品。而今茶青仍绿,茶香已越千年。

4月30日上午,青龙乡大刚村支书覃昭雄和村民欧文轲就拿上背篓,驾着面包车出发了。在大刚村后的狮子山上,生长着众多古树石崖茶。

沿着村后两山之间的河道一路驱车颠簸前行,约20分钟后,覃昭雄和欧文轲把车停在了一个海拔约600米的半山腰上。随后,记者跟着他们二人爬山。靠着记忆,在爬山10多分钟后,覃昭雄找到了去年曾到过的一处石崖。在那里,记者看到了一株高约5米的古茶树。

“60后”的欧文轲从10多岁开始,就跟着父辈进深山采石崖茶。尽管如今已年近六旬,仍身体硬朗。借着石崖上的凹陷处,他快速地爬上了古茶树,开始采茶。欧文轲告诉记者,青龙乡的野生石崖古茶树,主要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崖壁上,常年气候潮湿,云雾萦绕,日照少,温差大,孕育出优质的野生石崖茶。因茶树长在悬崖峭壁,采茶人需要身手敏捷,身轻如猿,所以石崖茶又叫“猴摘茶”。

看着村民采石崖茶的艰辛,记者深切地感受到采茶的不易。覃昭雄告诉记者,每年谷雨之后,乡亲们开始进山采摘野生石崖茶。他们不仅要跋山涉水进入高山森林寻找散落各处的古茶树,还得靠着吃苦耐劳的劲头采摘和背回新摘的茶青。其中,最远的古茶树需要爬山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往往需要耗费一天时间才能把一棵古茶树上的茶青采完。

采摘不易,制茶更需讲究。鲜嫩的茶青采摘回家,欧文轲一刻也舍不得休息。土灶铁锅、干柴烈火,热气升腾的作坊里,欧文轲忙碌不歇。他告诉记者,土法制茶主要是萎凋、杀青、揣揉、初干、摊晾、翻炒、提香等步骤,茶叶不用香精和添加剂,保留天然茶味。2018年,平乐石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凭借着对古法制茶技艺的传承,欧文轲也在当年获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乐石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冲泡石崖茶,一芽两叶,汤色清澈,茶味浓郁甘甜。据了解,经科学家研究与分析,石崖茶不含有咖啡碱,饮后不影响睡眠,并富含黄酮类物质,抗氧化能力强,还有改善血液循环和抗炎等作用。在平乐县当地,百姓习惯喝石崖茶养生健体。早在唐代时,平乐石崖茶就作为贡品进献朝廷。2000年,平乐石崖茶在成都国际博览会上夺得“中国名优茶叶”桂冠,2004年跻身中国—东盟博览会并成为指定专用茶饮料。2014年,平乐石崖茶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是平乐县首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农产品。

随着石崖茶名扬四方,石崖茶产品越来越受市场青睐。为满足市场需求,欧文轲在坚持古法制茶技艺的同时,也选购杀青、烘焙等设备,提高制茶效率。“按照古法制茶,一个人一天制茶不到20斤,有了设备助力,一人一天能制茶上百斤。”欧文轲说,这几年,他与广东的商家合作供应干茶。去年他收购乡亲们的茶青,共制作、销售茶叶4000多斤。

就在欧文轲忙碌的同时,覃昭雄也没有闲着。连日来,他忙着收购乡亲们采摘的古树茶青,并在村委的作坊内制茶。2024年,大刚村委把古树茶制作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以60元/斤的统一价格收购乡亲们采回的古树茶青,并制成茶叶70多斤,以580元/斤的价格销售,创下4万多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覃昭雄还告诉记者,2024年以来,大刚村抽调精干力量,联合后盾单位平乐县检察院帮扶干部对大刚村古树石崖茶进行摸底调查,已摸排出古树石崖茶229株,其中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2株、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210株、准古树(树龄80—99年)17株。截至目前,大刚村229株古树石崖茶已全部实施了挂牌保护。这些静谧地生长在高山悬崖上的古茶树,将得以更长久地给勤劳的人们以优质茶青的慷慨馈赠。

青龙乡党委书记欧波说,近年来,该乡立足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野生石崖茶引种下山,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农民种植培育石崖茶。并依托石崖茶开展特色节庆活动,开发茶园旅游、茶艺体验等项目,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截至目前,该乡种有石崖茶8000亩,年产值2500余万元。

记者从平乐县人民政府了解到,近年来,平乐县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本地种植能手发展石崖茶种植,石崖茶种植和加工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县生产石崖茶干毛茶380吨,加工产值7000万元,走出了一条“绿叶子变金叶子”的乡村振兴路子。

来源: 桂林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