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血”保健食品迎来新契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日常饮食不规律,导致缺铁性贫血等问题较为常见,人们对“补血”保健食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补气血”成为保健食品市场的热门赛道。

“补气血”需求旺盛
女性和老年人成主要消费人群
“补血”保健食品,即功能声称为改善缺铁性贫血的保健食品,适宜特定人群食用。CBNData调研数据显示,经常熬夜、过度劳累、缺乏运动以及压力大,精神紧张等诸多因素是导致气血不足的“罪魁祸首”,各因素占比达到一半及以上。不同人群对“补气血”有着更细化的需求,比如,养生党更希望能达到理气疏郁的效果,产后妈妈注重产后修复,偏好活血调经、美容养颜等,而银发族则关注安神及睡眠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补气血”已成为保健食品市场的热门赛道。据预测,2019—2023年,“补血”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由22.34亿元增长至24.7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57%。头豹研究院预测,到2028年,“补血”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将超过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19%。
从消费人群来看,女性和老年人是两大主要消费人群。CBNData发布的《中国气血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关注气血健康的消费者中女性占比超七成,30—39岁的中青年女性是主要消费群。除关注自身健康外,她们也会顾及父母子女的身体情况,核心诉求大多是期望通过购买相关产品“补气血”,以提高免疫力。数据显示,近五成的女性消费者在改善睡眠、美容养颜、抗疲劳方面抱有期待。
近年来,老年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国民对健康和养生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更易出现营养不良和贫血等问题,“补血”保健食品的消费频率更高。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也更愿意投资于健康产品和服务,以提高生活质量。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补血”保健食品市场将呈现出产品多样化和细分化的趋势。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补血”保健食品需求的多样化,市场上将出现更多种类的产品,包括不同剂型的“补血”保健食品和针对不同人群的“补血”保健食品;另一方面,企业应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聚焦特定功效,研发不同类型的产品。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天然性要求越来越高,倾向于选择无添加、有机认证等高品质保健食品,以天然植物提取物、有机食材为原料的“补血”保健食品将更具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加大在这方面的研发和生产投入。此外,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和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促使企业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品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推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滋补养生理念入心
药食同源产品带来新增量
近年来,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药食同源理念受到空前关注。以“药食同源”为核心的中式滋补产品正在市场上“开疆拓土”,加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自身健康保养的重要性,药食同源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当下“养生潮”的新风口。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保健滋补行业人均消费提升31%,整体市场规模由260亿元提升至470亿元。其中,增强免疫力、改善缺铁性贫血等功效成为热门品类。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广受认可、市场表现较好的产品大多仍为传统中医药经典名方膏剂。然而,如何根据消费者对高质量、高体验的产品需求推陈出新、盘活市场,是行业仍需探索的发展路径。
一方面,中医养生大多是“滋补”“补气血”等整体概念,讲求通过调理达到身体整体的平衡。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概念过于宽泛、功效认知模糊都成为重要问题。“有什么用?”是不少消费者不愿购买产品的主要顾虑。因此,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明确品类价值,方能让产品更易被消费者接受。业内人士表示,通过与权威机构合作,提供量化支撑,以具象化的方式放大消费者本身难以感知的细微功效,是品牌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建立认知的消费者,通过加强场景化、细分化的新品开发,进一步匹配需求来巩固现有市场。报告显示,罐装、瓶装适用于居家、学校、办公室等封闭场景,而便于携带、即刻进补的条装包装更适合通勤路上、外出郊游、旅行度假等场景。为满足多元场景下消费者不同的偏好与诉求,品牌应推出多种形态、多种包装的多元化产品矩阵,全方位满足消费者对“补气血”类产品的需求。业内人士指出,食用便捷、口味好的轻养生、即食化将更具“易接受”属性,更易获得年轻人青睐。如品牌开发“肉苁蓉黄精黄芪压片糖果”“枸杞能量棒”等零食化产品,让中式滋补变得“健康又好吃”。
当下,在消费升级与养生理念日渐普及的双重驱动下,“药食同源+气血滋补”的概念正在被更多人了解。从消费趋势来看,国产老字号品牌保持着稳固的竞争优势,药食同源产品品类多样,为“补气血”健康市场带来新增量。面对圈层化的发展现状,行业应顺应“传统养生到现代技术”的发展,以更科学的功效验证、更新颖的用户体验,让千年养生智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