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皂花(谭宁韵俞晚廷)已完结,香皂花已完结
生活的转折发生在他们的十岁,准确而言,是谭宁韵的十岁生日前,俞晚廷则是十岁末尾。
接内部通知,谭兴泽可以参与他本人所在单位的员工计划,折扣价购买期房。谭家小夫妻很是心动,期房位于上海的内环,交通和教育资源有明显提升。
可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三年前,他们刚掏出两万元,以谭家老父的名义买下了这处当年的福利房产权。要知道,上海在1997年前,月平均工资尚未达到一千元。这三年,堪堪有了些增幅,但也不大。
谭兴泽于前几年被上调至教育相关单位工作,勉强算得上热门,可到手工资不怎么样,用于家庭开支后,所剩无几。陈静依托长辈关照,在街道卫生机构上班,清闲能顾家,就是钱更少了。自己花销之外,她存下了些,也就那点。
谭家老父还是偏疼书呆气的儿子。获悉他们的窘困后,让儿子售卖了101室,他再贴补小夫妻一笔,凑足期房的大部分首付,剩下的让他们自行***。
谭宁韵是在有陌生人到家中看房时,知道此事的。初遇转折,她整个人发愣失神。
来看房的是对老年夫妻,就他们家的天井,抱有相反意见。老先生觉得能足不出户,在一楼晒到太阳,是个加分项。老太太不这么认为,家中多是她打扫,天井是要清扫的。秋季,屋弄外墙的树木会飘入落叶,她认为这是负担,此外楼上可能会扔下杂物。
当天两人在现场评头论足后,与中介离开了。
谭宁韵靠在自己的小床,敏锐地意识到,她要和301室分开了。她喜欢沈暮娇,还有她的小圆哥哥。以后,还有谁会每天陪她上下学,看着她,保护她。
她有和父母提起过,陈静只笑她傻,告诉她会认识新的朋友和同学。新家附近的学校更好,商店也多,她一定会喜欢的。
那段时间,前后来了好几拨人,进出之间,这栋楼的邻居也差不多耳闻知悉了此事。
俞晚廷是在同楼另一个孩子家中玩游戏机时,听到了传闻。
电视上的游戏人物正在跳跃云朵,操控者小圆捏紧了手柄的向上按键,直接踏空,连带***一同下线。放下手柄后,他起身换了旁边的男孩,走近在灶头忙碌的身影。
“101小谭他们说是要搬了,去好地段了。”
“你看看人家那个日子,陈静是来塞(有能力)。女儿争气,老公也有苗头(本事)。”
后面再盘点了下谭家的条件,扯到双方父母和旁亲这些。
小圆一句都听不过脑,手撑在门的木框套,也就一两分钟的时间,身后的男孩子们叫他回去再打一局。
这天,他连通盘能背下的马里奥都输至被喝倒彩。
母亲在隔壁市演出,要明晚才能回家。他问父亲,俞彬比他还不清楚,倒是回忆起最近见过101室像是有过几次访客,现在想来,可能是带看房屋。
沈暮娇不在的日子,通常早晨是父子倆各骑一辆自行车送他去学校,骑快点也就五分钟。放学的时候,他作为劳动委员被留下做清洁。等到了楼栋,101室的门半敞开,透过门框上的布帘,望见屋内有客人,在聊着。
他听到一些关于承重墙和布局之类的讨论,见陈静的谈兴正浓,只得上了楼梯回去。晚上等到沈暮娇归家,他又有点不知所措,从盼望明天的到来,又不想天黑后那么快亮。
“宁宁。”小圆同过去一样,轻敲101的防盗门。
“来了啊。”谭母清脆的应声。
打完招呼,两位妈妈走在他们身后,陈静背着女儿的书包,兴致高昂的和沈暮娇在闲聊。
俞晚廷捏着书包背带,偷瞄身边的女孩。她就着食品袋,在剥白煮蛋的蛋白。
“听说,你们要搬家了?”他抿嘴,嘟囔出这句。
谭宁韵抬眼,撇了他一眼,“嗯。”
“搬去哪?”
“不太近,说是要隔一个区。”宁宁把蛋黄丢到食品袋里,“那里房子还没造好。”
将要四年级下的期末考了。班上有些女同学陆续有窜高,最高的那个女孩快和俞晚廷齐平了。
身边的谭宁韵还是小小只,童花头短发,柔顺黑亮的刘海遮去了半张***的圆脸。
两个孩子对于大人的决定,是***为力的。终于在临近***前,谭家房子的买主确定了下来。
还是最初的那对老夫妻,先生在外地工作多年,退休回沪。他的腿脚不便,一楼更为适合。多处看房后,这间保养得宜,生活便利的房子,是他们预算范围内的最佳选择。
谭兴泽此时苦于资金缺口。他要卖了房,东挪西凑才勉强够得上新期房的头款。这样一来,现实压力就有好几处。
首先,住哪去?离新房交付还有几个月,加上装修吹晾,再快也要大半年,这种情况租房很为难。保养稍好的房子大多不愿短租,而且租金偏贵。只考虑便宜的,则居住环境会差不少,毕竟他们带着女儿。和买家老夫妻商量了,对方赶着回沪,希望最快速度交房,不能留他们一家续住返租。对方的付款条件,已经是最好的了,真金白银存在***里就等着过户后支付。
其次就是铜钿(金钱)。即将面临的支出是,实打实的租金和装修费用,***在房屋交付前,也要开始从账户中扣除。新家搬入还有零星额外支出,积攒下来又是一笔。再问谭家老父拿钱,别说谭兴泽自己没脸,同胞姐姐在这次父母的资产分配中,已是宽宥他。他不能拎不清,还要开口就是过分了。至于向陈家借,谭兴泽书生意气,认为此举不妥,不让妻子回娘家张嘴。
最后则是交通了。宁宁还有一年的小学要读,现在转学不现实。陈静工作的街道机构也在学校旁,她已经托人申请换至新家附近,但还没个准数,应该问题不大。至于他,作为户主,上下班通勤周折点倒没什么。
想来这过渡期,租房还是要考虑女儿接送为优先,外加租金低一些。
某天吃席时,陈静的妹妹,听了姐姐捉襟见肘的换房经历。提起自己手上有套小房子,是某任台商男朋友送的,上任租客结束后,正空着。离她们现在住的地方就差两站路,有辆公交车可以直达学校。她喜欢外甥女宁宁,索性稍便宜些借给姐姐一家。房屋打理方面,她也能放心。
谭家夫妻顿觉拨云见雾,如此两者互惠的安排,担忧许久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四年级结束的暑假,对两个孩子来说,很难忘怀。
当时上海道路,如非闹市区的主干道,以自行车摩托车之类居多。居民出行,公交车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轿车等机动车远没日后这样夸张的数量。
查询了路线,阿姨的小房子到学校,有一辆公交巴士直达,上下车仅步行两分钟。谭宁韵和妈妈试坐了一次后,她起了主意,想学自行车,作为不备之需。
实则,她很羡慕俞晚廷和同学们能欢快的骑行。小圆哥哥曾载过她几次,风吹拂而来,撩起她的发尾,很自由。
可谓风水轮流转,这下,轮到俞晚廷无奈了。谭宁韵是没有半点运动细胞。
他们这栋楼位于小区正中,楼栋前方有一处景致,半是长廊半是花园,算是设计院在那个年代的点睛之笔。日落时分,颇有情致。周边中学的老师偶有跑来抓早恋,往往能有所收获。
四升五的暑假,每逢傍晚,受不得烈日的小姑娘就拉着冤大头小哥哥,于长廊中,开始学习。
没停的大呼尖叫,惊了早熟的鸳鸯不说,把个幽会圣地变成了滑稽戏练车场。也让俞晚廷成了小兄弟们之间的笑料。
“小圆,又教你家小媳妇啊。”
“算来,你带她么好了,摔坏了你要心疼的。”
男孩子嬉笑讲两句闲话,俞教练让他们尽早滚蛋,大伙散开,去踢球或干什么别的。
这条双面空廊,两侧是仿石长凳,隔断柱子为石头和木料结合而成。中间长条空地是宽阔的,别说一辆自行车,三四辆并行,也可通过。
但是,如果这个学车的是谭宁韵,就成了惊恐动作片。小圆已经把他的车坐垫调至最低,宁宁还是需要踮起脚,足尖才能踩碰到地,勉强刹的住车。
女孩一紧张就手打滑,在把手和车按铃之间随机乱挣扎,方向不稳会歪扭,还让铃声响彻震耳。男孩在每天的练习时刻,聚精会神不敢错目,一见不对,即刻上前捞人。
这样几天下来,女孩除了吓tຊ得惊叫之外,倒没什么事,小圆身上几块淤青,不是被车砸的,就是连车带人一起压的。反正宁宁没摔倒,做肉垫就做吧。
“车别管了,觉得不对,马上跳下来。”老妈子小圆一到傍晚,反复念这句叮嘱。
两位母亲看了几次,笑得肚子痛,见小圆絮叨些,尚属稳妥,也不再管了。沈暮娇在家时,还经常做些荤菜,单装碗后让小圆送下楼。说是宁宁运动多了,当加餐。
暑假过半,谭宁韵终于能独自骑上一小段,遇到刹车,也能反应过来,及时手脚协调止停。只不过,上路是不大行的,有点近似游乐园碰碰车的意思,圈定范围内玩玩还成。
小圆那心爱的自行车,是俞彬过完年才刚给他新买的,曾为他出过风头的时髦山地车。如今和脱毛期的斑点狗似的,漆面被摔的。
够惨。
炎热酷暑,少不了西瓜。彼时上海对牌照和车辆种类的管控不严,夏季时常有些本地农民用小型货车,装载满车的8424西瓜,进入市区居民新村贩卖。
某天,陈静临时外出,托小圆陪一会妹妹。两个孩子在家里看电视,听到电喇叭的叫卖声响,结伴到门口张望。
司机已经在不远处的空地停了车,支起一块硬纸板,写明售价,开张营业了。
俞晚廷见谭宁韵站在门栋台阶上伸长了脖子,猜到她想去。他摸了下裤兜里的零用钱,“锁个门,去看看?”
两孩子走过去待了会,见大人都说这批西瓜不错,也打算买。宁宁不想用小圆日常省下来的***,回家取了妈妈放在厨房小竹筐的备用零钱。
谭家都挺爱夏日食用西瓜解暑的,陈静自己有时甚至拿西瓜当晚饭。但她不让女儿多吃,怕她肠胃弱,经受不了寒凉水果。
今天,她不在,谭宁韵被压制的购物心起,模仿大人手法,对着露天的瓜摊,敲敲装样。
“小妹妹,我帮你挑,包你甜。”摊主爽快地选了几个出来,成排摆在她面前。
“叔叔,算便宜点。”
“没问题,你要哪个?”
“都要。”
这下小圆和摊主都盯着女孩子了,七个瓜,每个皆有五六斤的样子。
“全要了,你确定?那零钱我帮你拉掉。”
小圆的胖脸有些热的出汗,嘴也微微张,喘着气。他想问她,怎么拿回去,要跨一个折角,大概一百多米。
“妹妹,你住哪里?叫你家大人过来。”摊主收了钱找完零,把七个瓜装入一个好似工地用的灰白蛇皮袋中。
“没事,很近,我们自己回去。”随即,转头对着无辜民工,她的小圆哥哥微笑。
俞晚廷心下一黑,闭眼一秒。
自幼熟络的小伙伴们因他的殷勤,戏称她是他家的童养媳。每每如此,解释也无法叫停,他多让同伴们散开,该干嘛就干嘛去。
实则他清楚,这哪里是媳妇。
活似个小祖宗。
CP小剧场
俞晚廷:你歇着,我一个个搬,唉……
谭宁韵:再要个蛇皮袋垫底,一起拖回去。呆子,快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