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写点生活|教育的日常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4 06:12:00    

潮新闻客户端 马利萍

很多年前,跟女儿一起看《同一堂课》,画面里孩子们正弯腰割稻,女儿忽然问我:“这稻子割了之后,还能再长吗?”我心头一动,认真告诉她:“有的稻子割了确实还能再长,这叫再生稻。但一般都是割了后重新翻地,种别的农作物了。”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想着她在主动思考这个问题,我心里既欣慰又有些复杂。

想起我小时候,每到收稻子的季节,就会跟着爸妈下地干活。有时候他们忙别的事,我偶尔会心血来潮,自己主动下地开始割。收割稻谷时,田边的甘蔗正甜,割稻累了,就顺手扳一根甘蔗,也不洗,抹一下,折一中间段坐在田埂上啃。一段甘蔗吃完,累意消了大半,又可以继续弯腰割稻。那时从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可现在回头看,我们那代孩子的童年,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似乎都比现在的孩子丰福得多。

节目里,于丹老师带着台湾台东池上乡的孩子们插秧、割稻、打田。他们动作麻利,一把一刀干脆利落,割好的稻子整整齐齐码成堆,最后还一起收拾干净。有个叫胡龄云的小朋友,不小心割伤了腿,流了血,却一脸平静,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对这些孩子来说,下地干活就是日常。

而我们身边的孩子呢?别说割稻子了,可能连去田埂上走一走的机会都很少。他们分不清韭菜、麦苗和稻秧,日常不是赶兴趣班,就是写作业,或者抱着手机电脑打游戏。偶尔有个孩子愿意静下心看课外书,已经算是难得的“优质”课余了。

于丹老师这堂课最打动我的,是它真正把学习还给了生活。孩子们割完稻就在户外上课,有话可聊;学汉字,于丹稍加引导,他们就能理解;写作文,因为亲身劳动过,不愁没东西写,字句里都是真情实感。一堂课好不好,其实用不着多说。你看孩子们离别时那依依不舍的表情,眼神里闪着的光,和那一句“老师你还要再来哦”——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可如今,我们总是以“安全”为名,把孩子裹在层层保护罩里。学校不太敢组织户外活动,生怕出一点意外;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动手,连教室打扫都要家委会代劳,更别说在家干农活了。孩子没了接触自然、体验生活的机会,又怎能注意到稻子会不会再长、韭菜和麦苗有什么不同?看不见这些细节,又哪来的思考和成长?

教育未必发生在教室。有时候,它就在一片稻田里,一次弯腰中,和一段自然而然的成长里。别让过度的保护,成了孩子认识世界的那道墙。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