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应用场景遍地开花,头部企业抢滩落户,人才培育风生水起—— 十堰低空经济“展翅高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21:01:00    

本报记者 罗毅 吕伟

4月15日,我市低空飞行器大型试验基地在竹山通用机场正式启用。作为全省首个低空飞行器大型试验平台,该基地集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测试、验证于一体,为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航飞机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测试提供一流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接二连三落地,正助力十堰从“汽车之城”向“天空之城”迈进。今年,我市将以全力打造全国第二批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城市为目标,力争全年低空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

应用场景遍地开花

立体生态网络初步形成

今年3月,在新建成的茅箭区凤凰山山体公园内,伴随着阵阵轰鸣声,无人机灵活穿梭,将苗木从山脚下吊运至山腰。“多亏了这个‘空中搬运工’,至少节省三成人力!”现场工人连连称赞。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低空经济首次写入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十堰抢抓机遇按下发展“快进键”:当年3月23日,湖北省首条低空物流配送线路在堰成功首飞;7月,首款无人机集群 AI消防车投入实战演练;10月,武汉往返十堰短途客运航线开通,张湾区开通首批两条“低空+”商业运营航线。

从武当山景区低空货运到丹江口水库无人机巡飞,从“城市慧眼”三维实景巡查到竹溪县茶园“空中运输线”,从竹山县创建航空运动基地到张湾区谋划打造飞行小镇,多元应用场景勾勒出立体化发展格局。

在保障安全飞行方面,十堰印发《无人驾驶航空器低空空域和航线受理工作指引》,通过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高效申报。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开辟37条低空航线,拓展21项创新应用,8家企业获得运营资质。航线运营企业完成飞行2500架次,累计飞行里程1.18万公里,低空经济生态圈已初步形成。

蓬勃发展的态势催生特色产业集聚。竹山县引进5家通航企业,创建高空跳伞训练基地,吸引国家造型跳伞队驻训;张湾区举办省级滑翔伞赛事,动力伞特技与滑翔伞定点赛引爆观赛热潮;今年春节期间1000架无人机上演的《武当一梦》光影秀,将科技与文化完美融合……从生产运输到文旅体娱,十堰正以创新实践书写低空经济新篇章。

头部企业抢滩落户

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

今年春节刚过,市“新春第一会”会场外,8架中大型无人机腾空而起,引发参会者驻足围观——这些由中翼通航(十堰)科技公司和湖北箭飞航空科技公司研发的“空中精灵”,反映出企业对十堰低空经济发展的信心。随着产业配套日趋完善,已有20多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在我市抢滩布局。

在张湾区西城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达40.6平方公里的低空经济产业园蔚为壮观。在这里,无人机制造、飞手培训、无人机商业化应用等低空经济新业态初步形成。

作为园区“链主”的中翼云创项目,可实现年组装无人机2万架,涵盖警用、消防等多领域应用,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从签约到生产线投用仅用50天。”中翼通航(十堰)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申涛介绍。

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联合飞机集团、北斗伏羲等头部企业相继落户,与张湾区签约的低空经济智联网项目、飞行器制造(运营)项目加速推进;茅箭区则涌现出箭飞航空、惠飞低空等本土企业;竹山通用机场经试飞后正式运营,可满足固定翼、旋翼机等多种机型起降需求。

随着首款无人机察打一体车在张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园区成功研发并顺利交付,十堰制造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2024年以来,十堰在低空经济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签约产业一体化、物流配送等项目27个,落地项目10个,总投资达56.6亿元。

人才培育风生水起

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时下,位于张湾区西城经济开发区的鄂西北低空飞行学院实训基地内一片火热场景,学员们正专注地学习无人机飞行技术。在教练指导下,美术教师赵思琦操控一台八旋翼无人机进行“8”字绕飞练习。

“掌握无人机技术是面向未来的必修课,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所以要提前掌握这项技能。”赵思琦说。

该基地总用地面积约7700平方米,无人机教学区、模拟舱与展示中心等设施可有效满足学员培训需求,目前已培养持证飞手超200人。

惠飞低空科技培训中心完善“理论+实操+实战”培训体系,“00后”刘洛桐从该培训中心的一名普通学员成长为助教,其收入与培训绩效深度绑定,让她坚定了在行业内深耕的决心。

在竹山通用机场,陕西云翊航空开辟特色培训通道,让持有 C1驾照、初中及以上学历人群经过60小时系统训练即可获取飞行执照,低门槛与高标准相结合的培养路径,吸引众多跨界人才。

随着十堰构建起涵盖基础教育、职业认证、特色专训的多层次培育体系,无人机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正实现精准对接。从教育工作者跨界充电到应届毕业生扎根行业,从“小白”学员到持证飞手,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低空经济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冲刺20亿元产业规模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以3000米以下空域为舞台,十堰正将低空经济这篇“立体文章”书写得风生水起。作为融合航空科技与数字智能的新质生产力代表,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创新载体,持续激活交通物流、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等场景。

开通全省首条低空物流运输航线,19条低空物流航线获批组网,“一主四辅”通用机场体系加速成型。依托武当山机场、竹山通用机场形成低空骨干基础设施网络,我市建成3个中大型无人机起降场、28处低空物流起降点、4个飞手培训基地。市低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期)实现低空监管“一张网”。

制度保障方面,我市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与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出台多项行业政策,构建“政策+平台+生态”的全方位支撑体系。

在产城协同推动下,十堰已形成涵盖制造、飞行、保障、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产业规模稳居全省前列。今年,我市将重点突破基础设施瓶颈,规划建设4个中大型无人机起降场,布局建设乡镇(街道)、社区(村)级垂直起降场(点)及末端配送基础设施。搭建整合气象、空域数据的智能管控平台,同步拓展货运专线、文旅观光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着力培育eVTOL整车制造、航空零部件等新兴增长点。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国产大飞机配套、载人航空器等延伸产业链加速成形,低空经济正成为十堰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从“飞起来”到“飞得好”,这座曾以汽车闻名的工业重镇,正在立体空间开辟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