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传爱心、汇能量:助老社群里的“青春接力”
暖阳下,银发老人与青葱少年十指相扣,掌纹间流淌着岁月长河。
上面的场景,发生在贵阳诚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厅。自2014年成立以来,贵阳诚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厅在各级政府和爱心企业的支持下已建立了5个服务点,持续为高龄、孤寡、空巢等困难老人提供免费餐食服务,现已累计免费供餐超过200万人次,累计提供志愿者服务32万人次。
青丝白首相执手。一米一粟中,80后、90后、00后三代年轻人接力走进公益养老社群,在银发群体中点亮微光、守护温暖。

80后“守护者”张永馨:从“一餐饭”到“一个温暖的家”
“我们餐厅的志愿者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又因为志愿者中女性占大多数,所以大家又把餐厅叫做‘奶奶食堂’。”贵阳诚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厅负责人张永馨说。
2017年,80后的张永馨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贵阳诚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厅,这个餐厅特殊而温暖,给张永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说它特殊,是因为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以老养老’的社区养老新模式,通过调动低龄‘银发志愿者’的积极性,构建互助服务网络;说它温暖,是因为这里的所有老人,都把我当孙女一样看待。”张永馨说,“加入这个平台,就是想发挥自己的力量,让老人得到更多帮助和关心。”
上午11时,用餐时间将至。张永馨带领就餐的老人们唱起了歌,歌声嘹亮,这是贵阳诚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厅的日常。11时30分,银发志愿者们准时忙碌起来。她们有的哼着小调将菜肴装盘,有的笑眼弯弯地分发餐食,后厨飘出的香气与餐厅内此起彼伏的歌声汇织成曲。

张永馨(右)在贵阳诚善助老慈善公益服务中心内与同事一起讨论工作细节。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79岁的彭俊英奶奶每天坚持走路20分钟,到公益餐厅吃饭,“我来餐厅吃饭已经有8年多了。不只是为了一餐饭,而是把这里看成自己的家。一天不去,心里就空落落的。”彭俊英说。
“每当我看到老人们的笑脸,就感觉心满意足了。”张永馨说,“我们这里不只是一个志愿服务点,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老人们把青年志愿者当作自己的孩子,青年志愿者们也回馈同等的爱意,给予老人精神慰藉和爱心陪伴,互助公益餐厅让老人们的晚年社交生活丰富,更让他们的心有了温暖的“港湾”。
“从共同守护‘一餐饭’,到共同守护‘一个家’,11年来,我们和社会各界的公益人士一起,免费供餐200多万份。作为投身助老公益事业的一名80后,我深知自己的力量很微弱,但所有的微光汇聚一处,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张永馨说。

90后“守护者”佘娅:青春接力,用爱影响更多人
“我的奶奶曾是诚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厅乌当服务点的就餐老人,5年前我开始接触助老志愿服务,并成为一名志愿者。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发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别人。”佘娅说。
90后的佘娅是武汉工商学院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2022年毕业时,她选择投身公益事业。
“人生的价值并不局限于薪酬,投身公益是快乐的。”佘娅说。除了负责日常的助老工作外,她还负责餐厅的社交媒体账号运营与视频拍摄。在她的镜头下,老人们俏皮灵动,生机勃勃。
“我们提供的不是饭,是家的味道。吃饭只是起点,陪伴才是终点。在我们的蓝图里,社区养老不是单向施助,而是将‘奶奶食堂’打造成充满爱意的平台。用一餐饭作为桥梁,拓展老年社群,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佘娅说。

4月30日,在贵阳诚善助老水口寺街道红岩东郡社区公益互助服务点,佘娅(前排右一)与其他青年志愿者带领老人们做手指操。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乌当区服务点,年龄最大的银发志愿者有89岁,其他银发志愿者也在不断老去。银发志愿者们不间断的爱心接力,是诚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厅的力量之源。”谈及刚去世的一位银发志愿者,佘娅声音哽咽,眼泛泪光。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波动影响’,如果一个人不断传递给他人关怀、帮助和爱,那这个人周围就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也就是说,银发志愿者对其他人的帮助和关爱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我因为这样的‘爱心波动’而投身公益,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公益,将爱传递给更多的人。”佘娅说。
00后“守护者”尹晓宣:在爱心接力中迅速成长
每到物资发放日时,2002年出生的尹晓宣总是格外忙碌。早上8时开始,她就辗转在5个服务点之间。上百斤的米面粮油、干货、蔬菜还有其他所需物资在她的分配下,被送往各个餐厅。搬运的人手不够,便自己来扛,这是尹晓宣的工作常态,这个看似柔弱的姑娘,用自己的力量,保障着物资的流转和服务点的正常运行。
“每个月服务点都要进行大批量采买以及捐赠物资调配,在月底盘点时,还需要统计每月物资盈余,制订下个月的物资采买计划。”去年7月,尹晓宣从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健康管理专业毕业后,便正式加入贵阳诚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厅,负责餐厅的行政后勤工作。
“从寒暑假志愿者转变为正式职工,是志愿服务的经历为我开辟了一条新的人生路径。”尹晓宣说。从害羞、胆怯、内向,转变为外向、胆大心细、做事井井有条,通过志愿服务的历练,如今尹晓宣已迅速成长、独当一面。

4月30日,在贵阳诚善助老水口寺街道红岩东郡社区公益互助服务点,尹晓宣在准备食材。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18岁那年,我在两位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尝试在花溪区南溪苑社区担任诚善助老助残公益互助餐厅的店长。一开始很心虚,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做事也手忙脚乱。经过这些年的历练,如今再复杂的工作,我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尹晓宣说。
“去年10月,一位老人在用餐前突发癫痫,瘫坐在座位上。面对这个突然情况,我们立马进行了紧急处理和简单急救,让老人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治疗,脱离了危险。当看到这名老人康复出院并回来用餐,我感觉自己的价值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尹晓宣说。
“很多人都觉得投身公益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但我并不介意。”尹晓宣表示,投身公益带来的快乐,没法用金钱来衡量。
“青年的自我实现方式不止一种,人生也不只有一种可能。”尹晓宣说。
这场助老社群里的青春接力,正在传递越来越大的爱心能量。
记者:欧东衢、周宣妮、王泓楗
新华社贵州分社 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 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