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30家优秀文化苏企携千余“新”品组团吸睛 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开幕,高手林立,江苏馆凭啥“圈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9:38:00    

编者按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盛大开幕。8大展馆、16万平方米的空间,共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处处充满惊喜。全国共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海外线上线下参展商达305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将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今年,江苏设有江苏馆、南京馆2个展区,参展总面积855平方米,参展企业53家,为观众呈上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科技与人文碰撞的文化盛宴。

即日起,本报将持续关注参加深圳文博会的江苏优秀文化企业,展开全媒体专题报道。

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开幕,高手林立,江苏馆凭啥“圈粉”——

30家优秀文化苏企携千余“新”品组团吸睛

5月22日,以“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江苏馆亮相深圳文博会15号馆文化消费·文旅融合展。30家省内优秀文化企业携千余件产品,通过文化科技新服务、文化消费新场景、文化传承新生态三大板块,集中展示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江苏展区


文脉赓续

演绎文化传承“破圈范式”

步入江苏馆,四组4米高的裸眼3D屏幕与穿戴甲、苏绣、紫砂壶等文化产品交相辉映,“苏韵新‘视’界”创意展陈成为全场焦点。在这里,江苏以创新为笔,书写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破圈范式”。

在文化传播载体创新上,江苏开辟新路径。“这款穿戴甲的灵感来源于《清明上河图》,采用微雕技法,在甲片上绘制出汴京盛景。”现场工作人员正在介绍来自连云港的穿戴甲。在连云港东海县,匠人们将掐丝珐琅、剪纸、漆器、绒花等非遗元素和传统图案融合,让流水线产品变身“指尖艺术品”。东海县是全国最大的手工穿戴甲生产基地,在这里,每副甲片都成为兼具艺术性和传播力的全新文化载体。今年1-4月,穿戴甲销售额达50亿元,同比增长91%,出口占比40%,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名片。

东海穿戴甲


江苏大胆探索版权保护与交易领域。秉持“让艺术收藏更放心”的理念,江苏宜兴卓易文化首创紫砂艺术品数字身份认证体系,为每把紫砂壶打造专属“数字身份证”,解决传统手工艺品收藏交易的信任危机。卓易文化总经理王吉介绍,以紫砂产业为模板打造的版权创新模式,已成功复制到青瓷、茶叶、游戏动漫等多个领域。APP“紫砂·易”平台交易额近2亿元、数据(版权)总量2370万个、可交易版权超2万个。

另一侧,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85后绣郎付健以青铜器系列作品实现“古今对话”,通过数字光影与苏绣实物的虚实交融,将苏绣的劈丝、叠色技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近万名从业者投身苏绣产业,85后、90后绣娘以柔美针法创作花鸟人物,以付健为代表的年轻绣郎则拓展出刚柔并济的美学新境界,为老手艺注入强劲新势力。

前沿技术赋能传统手艺的应用同样亮眼。3D大屏上展示了中国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投影定位、视觉检测、机器人染色等过程,引来众人围观。这条生产线通过机械臂对扎染手法的毫米级复刻、对染色轨迹的视觉动态校准等先进技术,使生产效率提升6倍。该生产线由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华艺集团研发投资,2024年在南通正式投产。如今,这些智能染布已经化身国潮时装,走进年轻人的衣橱。

江苏非遗更是积极融入现代生活美学。2025年龙泉禧里“巳巳如意”真丝拉绒长巾因春晚走红,85后主理人黄秋停带领团队运用非遗手推绣让旗袍兼具东方神韵与时尚感;绒花传承人将古老技艺转化为“喜上眉梢”发饰,成为现场女孩们争相抢购的“心头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文展出多幅匠心之作,展现了南京云锦“寸锦寸金”的极致;苏州诺艺琴韵的“福桃”耳环等以非遗苏绣盘扣为核心的作品,既古典优雅又不失甜美活泼;高淳陶瓷以国宴标准打造的描金主人杯等产品,以瓷为媒,联通世界……

漫步展区,不难发现,通过传播载体创新、版权保护交易、人才赓续培育、前沿技术应用、融入现代美学等维度,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书写“双创”新范式。

场景进化

解锁消费体验“潮流密码”

今年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的比重继续提升,首设人工智能展区,6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同台竞秀。江苏馆也创新呈现新质生产力与文产新业态、新消费。

江苏博人的“骑行时空乘骑”娱乐机器人设备前排着长长的队,玩过的观众直呼过瘾。这款由江苏博人独家研发的四轴机械臂配备四个灵活关节,当机械臂搭载VR影片并执行翻转动作时,可以让游客在半空翻转中体验“太空穿越”的刺激。印象乾图——这家深耕文博领域24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场带来两大革新体验——AI数字人兼具考古知识解读与情绪感知能力,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现场;观众轻触屏幕,AI系统即时融合青花瓷经典纹样,生成可收藏的数字艺术品。

“花街小院”打卡点


影视IP激活文旅流量。“快看,这就是《北上》里的花街!”江苏馆“花街小院”打卡点前,游客纷纷驻足拍照。这部热播剧带火了淮安清江浦区花街原型地,《北上》热播后,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日均客流量实现翻倍增长。影视媒介将“运河之都”文化意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旅吸引力。

文化IP创新消费场景。去年年底刚刚开园的宜兴窑湖小镇,借着无锡春晚分会场活动的长尾效应,旅游热度一路飙升。展区特别设计了“云上小火车”打卡点,为无法亲临窑湖小镇的游客提供了一次别样体验。

潮玩IP重构美学表达。在淮安畅想展位前,观众不时发出“太美了”的惊叹。“这是我们特别为本届文博会设计的‘茉莉花流沙冰箱贴’,将省花茉莉与水乡意象融为一体。”工作人员轻旋冰箱贴,江南风雅触手可及。从苏州走向国际的“小众”国产潮玩品牌,若态科技(ROBOTIME)旗下若来(Rolife)品牌打造的囡茜巧克力缤纷小熊等盲盒,凭借国风妆造与治愈系设计,在Z世代消费者中掀起收藏热潮。拍信文化打造的现象级IP“卡皮巴拉小黄豚”系列文创以呆萌形象承载当代青年情绪价值;苏州片刻的原创设计包袋与DIY配饰,将非遗元素解构成时尚符号……这些承载中国文化基因的潮玩产品,正以创意为舟、文化为帆,向世界传递着东方美学的当代生命力。

“艺术鸭ARTYAYA”文创


科技向新

驱动文化产业“跃升引擎”

AI、AR/VR、区块链等技术浪潮奔涌,也打开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携智媒矩阵创新成果精彩亮相:旗舰工程“交汇点大平台”通过交互式文化数字产品集群,深度解码江苏文化图谱;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整合多元平台资源,持续扩大中国故事的全球声量。现场特设的“数字创e坊”更是亮点纷呈:观众通过AI解析报纸历史档案数据,实时生成数字孪生作品,并借助3D打印定制专属文创,亲身感受“文化+科技”的创意碰撞。

自2016年启动的“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已结出累累硕果。截至2024年底,《江苏文库》已出版约1600册,是“江苏历史上第一部文化历史百科全书”。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展位的《江苏文库》数据库,观众可以在线阅览,一键通晓江苏千年文脉。

一旁,《盛世大明——明清第一陵》VR大空间项目测试体验,作为文化遗产活化领域的新成果,让人眼前一亮。该项目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文投集团旗下文都云数字科技与东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新全宇宙联合打造,预计今年7月在南京明孝陵首发。项目依托东南大学文化遗产院的科研成果,1:1复原明初南京都城全貌和明孝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等场景,现场观众可通过VR设备感受明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南京市文投集团还现场展示了城市数字文化整体解决方案,秀出其扎根南京、示范江苏、走向全国的城市文化生活示范运营能力。

电影工业大银幕也在悄然实现技术突破。在南京洛普打造的沉浸式观影空间中,观众正透过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4K全透声LED电影屏,感受影片《觅渡》的声光魅力。这块看似寻常的巨幕改变了传统LED屏幕透声痛点,大幅提升了声像定位的准确性,兼容传统影院扩声系统,以声画技术的双重突破改写行业认知。目前,洛普全透声LED电影屏正以平均每月1块的速度在全球落地。

在音频设备领域,江苏耳机品牌海菲曼(HIFIMAN)以“中国智造”征服全世界的耳朵。其自主研发的喜马拉雅DAC芯片一举打破了美日欧厂家数十年的技术垄断,让中国声学科技获得全球话语权。展会现场,海菲曼香格里拉静电耳机系统以百万级声场还原度惊艳四座。目前,海菲曼产品已登陆全球货架,构建起跨越文化圈层的品牌认同。

从文化数字化纵深发展到科技出海破浪前行,此次文博会上,江苏省一批头部文化科技企业携标杆项目集体亮相,以创新实践勾勒数字文化产业全景图谱,生动展现江苏文化产业在技术赋能下的全新跃升。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