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余杭百丈:“碳”路共富 公共节能驱动乡村绿色新实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12:43:00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吴丹婷

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立足苕溪畔的万亩竹林生态资源,以公共节能改革为引擎,推动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富新路径。

机制破题:全域能源托管的节能范式探索

面对公共机构能耗管理分散、节能技改投入大等共性难题,百丈镇打破传统粗放管理模式桎梏,创新推行“全域能源托管”机制,以系统化思维构建节能降耗新范式。通过“智慧大脑”统筹能源调配,实现能源使用可视化、管理精细化,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焦具体举措,百丈镇率先推进智慧照明改造,为全镇491盏路灯更换节能灯并加装智能控制系统,能耗较改造前下降65%,路灯点亮村民夜行路的同时,也为村庄夜景添了亮色;在绿色交通领域,为16家特色民宿配备25个充电车位,年节约用电27万度,折合减排二氧化碳243吨。“这些充电车位可帮了大忙!”溪口村民宿老板王大姐算了笔账,“一年能省好几万电费,现在好多游客专门冲着‘绿色出行’来住店,周末客房预订量比以前涨了近三成。”同时,光伏倍增计划建成0.685兆瓦(MW)光伏电站(覆盖超1万平方米),年发电29万度,减排二氧化碳229吨,为当地带来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政策引领:公共机构零碳示范的先行实践

作为余杭区最北端、苕溪上游的生态重镇,百丈镇以公共机构节能为突破口,构建全链条低碳管理体系。为打造绿色公共建筑,镇内重点推进节能示范项目,其中杭州农历博物馆表现突出。这家全国首个100%可再生能源供能的乡村博物馆,2023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仅0.019吨/㎡,不到传统建筑的1/50,获评省级公共节能优秀案例。百丈镇政府连续2年获评省级“零碳”公共机构,24年获得浙江省最高等级(三星),并通过《半山村碳中和发展白皮书》和家庭“碳积分”制度,进一步将节能理念融入百姓生活。

“换上LED灯、安装节水阀后,水电费省了,还能用‘碳积分’换生活用品。”村民王大爷笑着说道。从政府推动到全民行动,百丈镇荣获省级节水型单位,其“全域能源托管模式”入选杭州市级十大低碳应用场景,彰显绿色治理智慧。

产业增值:竹林碳标签的共富路径创新

依托万亩竹林资源,百丈镇以公共节能理念驱动产业转型,探索“竹林变绿色银行”模式。溪口村将毛竹加工成低碳会议席签,仙岩村为冬笋贴上碳标签,通过“碳管家”数字化平台实现碳足迹追踪,提升产品附加值,村民人均增收20%以上。加工厂的张师傅也感受明显:“过去竹席出口价格不稳,现在有了碳足迹追踪和认证,客户更放心,一年订单直接翻了一番。”

“‘碳管家’就像全镇的绿色账本,记录着每一分减碳成果。”项目负责人介绍,“家庭关灯省水攒下的积分会‘流’进账户,企业加工竹制品的碳减排量记入档案,竹林每年的碳汇量也能通过卫星遥感数据精准计算。”凭借这一量化管理成果,‘碳管家’项目入选2023年杭州市级十大低碳应用场景,助力百丈镇获评全省低(零)碳乡镇试点A类单位,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累可量化的基层减碳经验。

如今,百丈镇已形成完整的公共节能生态链:以杭州农历博物馆为标杆,推广建筑节能技术;以“碳管家”平台推动产业联动,实现碳数据互通;以泗溪村竹林流转模式惠及1000余农户,助其增收。围绕“科学方法算碳、科技赋能管碳、生产生活降碳、竹林经营增汇”四个方面,百丈镇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在公共节能和低碳建设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这些成果就像竹林里长出的新笋,证明咱们绿色发展的路子是对的,也让我们更有信心继续努力!”百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百丈镇将深化“碳管家”平台应用,拓展竹林碳汇交易场景,推动生态资源高效转化与价值实现,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可复制的乡镇样本。

(通讯员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